
HASHKFK
BETHASH官方网站(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李政道得知质子同步加速器工程被搁置的消息后,很快和美国SLAC国家实验室原主任Panofsky WHK建议,以2×2.2 GeV的正负电子对撞机方案取代质子同步加速器。该方案既省钱(造价只有质子加速器的1/3),又可开展更加丰富的物理课题。在关键时刻,李政道在与接触的机会中详细阐述了中国建造高能实验基地的必要性和正负电子对撞机方案的优势。最终,决定实施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方案,使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979年,中国和美国建交,高能物理合作纳入中美合作协议,李政道在协议的签署中起了重要作用。BEPC建造过程中,这一协定促进了BEPC建设的成功。李政道深知BEPC是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大部分部件是中国建造的,但为了抢时间,确保工程质量,一些关键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如能得到美国有关国家实险室的帮助,将大大提高BEPC的先进性并少走弯路,节省建造时间。在李政道的大力促进下,通过中国和美国双方科学家的努力,最终打破美国向中国禁运大型计算机的规定,对后续北京谱仪(BES)的数据分析起了关键作用。
李政道没有止步于BEPC建造的成功,他在思考BEPC/BES的未来。在李政道和Panofsky倡议下,当年在SLAC召开了来自世界各地的30多位高能物理学家参加的大会,探讨在B工厂时代,τ-粲工厂是否还有优势。在3天的会议中,李政道认真听了每一个报告的不同观点,然后才做出判断:支持将τ-粲工厂作为未来发展目标的设想,但其建造有很大的技术难度,要团结中国高能物理界的同事共同努力才能克服。但不久就遇到问题,可行性研究的经费从何而来?于是向李政道求援。李政道与总理见面,汇报了τ-粲工厂这一未来发展方案。不久后,这笔经费拨了下来,使得τ-粲工厂可行性研究顺利开展。
与此同时,李政道开始筹划如何由中国牵头开展国际共建的事宜。他先联系了美国的SLAC、阿贡(Argonne)等国家实验室,均得到积极响应。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建造τ-粲工厂的设想没能实现,但后续的BEPC II/BES III工程实施过程从τ-粲工厂可行性研究中汲取了许多有益经验。同时,可行性研究中论述的τ-粲能区的不可替代性,说明在B工厂时代仍有建造未来高亮度BEPC的必要性,对说服科技界支持BEPC的重大改进有重要作用。
李政道为祖国的科技、教育做了这么多事情,却从不张扬。1994年,高能所建成了全国第一条互联网,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条互联网的建成正是李政道推动的。他深知BES国际合作组成立后,成员之间的联系及数据传输非常重要,因此他想尽了各种办法。他说服了CASPEA学者许榕生回国参加BES的软件分析和互联网建设,许榕生成为中国第一条互联网建成的关键人物。李政道还说服美国SLAC中心负责人,让高能所通过他们搭上国际互联网。中国首条互联网的建成,不但BES受益,而且各高校和科研院所都享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通信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