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SHKFK
BETHASH官方网站(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中东国家沙特阿拉伯王国幅员辽阔,国土占据了阿拉伯半岛约五分之四的面积,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内陆多沙漠,无常年地表径流。沙特是一个年轻的王国,但是继承了丰厚的历史遗产。西侧濒临红海的汉志地区拥有教圣地麦加和麦地那,是文化的发祥地;广袤的内陆属内志地区,长期以来生活着游牧部落。1960年代东部波斯湾沿岸发现丰富的石油资源,为国家带来巨额财富。宗教、部落制和石油财富构成了国家历史的主旋律。沙特地广人稀,在2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3481万人(2021年数据),其中62%为本国公民。全民信仰教,逊尼派占85%,什叶派占15%。
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让该地拥有多个名称,黑格拉是古希腊人的叫法,石谷或马甸沙勒则是阿拉伯语名称。2008年黑格拉成为沙特首项世遗,其位于沙特西北部,欧拉(al-Ula)以北20公里处。该遗址包含共计111处由纳巴泰人开凿于金黄色砂岩立面的壮观墓穴,其打磨光滑的正立面与入口处门楣上的精细雕刻,彰显出当时高超的营造技艺。或许是因为此地的自然景观使纳巴泰人联想起他们的旧都佩特拉(约旦的世界遗产),他们选择在此建立了他们的第二个都城黑格拉,根据一些墓穴上的铭文记载,黑格拉城大约兴盛于公元前1年-公元74年。
德拉伊耶的建城史要追溯到15世纪。据内志编年史,1446-1447年间,沙特王室的先祖Mani Al-Muraydi率其家族受其亲戚,也是利雅得所在地区当时的领袖Ibn Dir之邀,从阿拉伯半岛东部的盖提夫地区来到此地,起初定居于古塞巴和穆拉伊比德,以Ibn Dir之名将其整个定居地命名为德拉伊耶。不久后建立图赖夫。随着周边城镇宗族以及附近沙漠地带的贝都因部落逐渐迁居于此,到18世纪德拉伊耶已成为内志地区的名城。1744年,·伊本·沙特(Muhammad Ibn Saud)推翻当时统治德拉伊耶的、同为Mani Al-Muraydi后代的Al-Miqrin家族并取而代之,他采纳了宗教领袖·伊本·阿卜德·瓦哈卜(Muhammad Ibn Abd al-Wahhab)的建议,奉行的宗教观点(瓦哈比主义,教义上极端保守),以此为基本方针建立起第一沙特王国。
在接下来的年代里,伊本·沙特及其继任者们不断开疆拓土征服整个内志地区,都城德拉伊耶迅速膨胀,成为内志第一大城,也是当时阿拉伯世界的主要城市,并凭借其政治军事力量和处于贸易通道上的独特位置,以及作为为赴麦加的朝圣者提供庇护的场所,获得巨大财富并处于权力中心。图赖夫区在这一时期建立起众多带有典型内志建筑和装饰风格的宫室建筑。然而沙特王国吞并麦加和麦地那两座圣城的举动惹怒了奥斯曼帝国,导致奥斯曼-沙特战争(1811-1818年)爆发,最终在1818年经过奥斯曼帝国和埃及军队长达半年的围困,图赖夫失守,第一沙特王国覆灭,侵略军统帅下令摧毁德拉伊耶,图赖夫被付之一炬。德拉伊耶的居民随沙特王室迁往利雅得东山再起,那是之后的故事了。图赖夫区的废墟又经过了二百年的岁月变迁,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幸运地保留下来。
2010年,德拉伊耶的图赖夫区申遗成功,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建筑遗存、所处位置以及与周边地貌的协调上,具体来说,图赖夫区典型的黏土建筑群无论从建筑规模和高度还是建筑细节、色调以及表面质地都展现出与当地环境的和谐。遗产区内代表性的建筑遗存包括沙尔瓦宫(Salwa Palace)遗址,这是第一沙特王国时期沙特埃米尔(统帅)和伊玛目(教长)的最主要的居所,它高四层,由五个修建于不同时期的部分组成,现充当博物馆。这座建筑充分展现传统的内志建筑风格。
647年,阿拉伯帝国第3代哈里发奥斯曼·本·阿凡(Othman Ibn Affan)将这座红海岸边的小渔村打造成为麦加的外港,此后吉达逐渐发展成为汉志地区的重要港口城市,也是从海路而来的朝觐者去麦加的必经之地。1517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战胜马穆鲁克苏丹国并从后者手中取得吉达,将其作为帝国的一个直属省,并于1525年重修城墙以抵御葡萄牙人,部分城墙残留至今。19世纪后期,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东西方之间往来的交通更加便利,吉达城见证了印度洋贸易最后的繁荣时刻,由此造就的富商巨贾出资建造了带有传统奥斯曼帝国风格的装饰奢华的多层楼房用作住宅。
哈伊勒地区的岩画于2015年成为世界遗产,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位于哈伊勒市西北约90公里处的朱拜(Jubbah)的“双驼峰山”(Jabal Umm Sinman,遗产区面积17.8平方公里)和位于哈伊勒市以南约250公里处的舒瓦米斯(Shuwaymis)的Jabal Al-Manjor山及Jabal Raat山(遗产区面积2.6平方公里)。这两处岩画群是沙特境内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的岩画群,代表了阿拉伯地区新石器时代岩画的高超艺术水平,并且包含着有关全新世中期以来的荒漠化进程对当地自然环境和先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改变的历史信息。
朱拜所在的绿洲是上古时代湖泊的残留,历史上在丰水期曾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养活了不少人口。今天得益于相对较高的地下含水层和现代水利技术,朱拜成为一座迅速发展的城镇。朱拜周围是广阔的内夫得沙漠,双驼峰山便矗立于绿洲以西的沙漠中,在砂岩峭壁上古人们镌刻下无数反映当时生活状态的画面。岩画题材包括大量男性和女性的形象,他们的发式、衣着以及正在从事的活动都可以从画面中表现出来,此外少数人物形象格外高大且戴有独特配饰,这揭示了其与众不同的社会地位。反映狩猎场面的岩画,不仅记载了全新世湿润时期人们能够猎捕到的丰富的动物种类,也记录了人类使用的武器装备和狩猎策略。从岩画中可见当时的猎手使用弓箭和矛,可能还有投矛器,并且已经驯服了猎犬,用大群猎犬进行围猎。同时期的同题材岩画在北非通常是用颜料绘画而不是岩刻。
舒瓦米斯的岩画曾长期与世隔绝,直到2001年这处具有重要价值的岩画群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岩画群本身所处的周边环境布满乱石,使得人们不易到达。大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的河谷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便利,当时的人类创作了众多岩画,既包括狩猎题材,也包含稍晚的时期大量的骆驼形象。岩画中出现的食肉动物种类繁多,如较为普遍的豹和猎豹,以及两米多长的狮子。猎人们持弓箭携猎犬的场面与朱拜的岩画相似。有一处刻画了大量人物,似乎反映的是有组织的集体捕猎的场景,这在阿拉伯地区的岩画中极为少见。
创作于不同时期的骆驼形象也随处可见,在一处反映战争场景的岩画中还出现了背上有鞍且带镫的骆驼。绝大多数岩画的内容以骑兵为主,他们所骑的马尽管是高度风格化的,仍能大体看出是阿拉伯品种。骑兵配有长矛或剑,腰间佩戴着短刀或弯刀,有的顶盔掼甲,有些马身上的斑点可能代表马也披有甲胄。骆驼骑兵和步兵也多持有武器。除了复杂的战争场面,还有上百例女性形象,据猜测可能是女天神和雨神拉特(Al-lāt)这一前时代重要的神袛。
位于鲁卜哈利沙漠西南端,图伟克山脉以南,北距利雅得约700公里,面积逾1.27万平方公里,是沙特面积最大的保护区之一。保护区内的拥有高大的沙丘以及石灰岩高原等地貌景观,以及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地,为众多干燥环境中的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家园。该地区曾是阿拉伯半岛上最后的野生阿拉伯大羚羊栖息地,1970年代这一物种在野外灭绝。1995年随着沙特颁布旨在保护鲁卜哈利沙漠自然景观和为重新引入阿拉伯大羚羊以及山瞪羚等物种提供栖息地的法令,以及引进与繁育计划的成功实施,乌鲁克·巴尼·马阿里德保护区建立,引进物种迅速适应了保护区环境且数量持续增长。
位于鲁卜哈利沙漠西北边缘,达瓦西尔干河谷与图伟克山脉的交界处。当地气候多变造就了历史上若干湿润时期,为河谷留下了泉水及地下水资源,便于古代绿洲农业的发展和早期人类定居。环境的变换使得法乌在历史上先后被不同类型的居民占领,从史前的游牧和半游牧居民的出现到形成古代绿洲定居地法乌村,再到公元前4世纪起在乳香和没药贸易路线上的商旅停靠站基础上形成的繁荣的国际性商业城市。法乌的全盛时期从公元前3世纪持续到公元3世纪,其持续的人类居住的历史中断于时代,在此期间,来自阿拉伯半岛南部的米奈人和来自西北部的利哈亚尼人、纳巴泰人都曾定居于此,公元3世纪前后这里曾是肯达王国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