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SHKFK
BETHASH官方网站(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本文并不是要吐槽合家欢电影的套路,(好吧……有一点这个意思)毕竟,套路自古便有,何必对今日电影的套路化耿耿于怀?况且套路本就是类型化商业电影工业化生产的内在需要。然而,当今的套路又与过去十余年以前的套路有所区别。这篇文章所想辨析的,便是3d动画电影兴盛之后、“合家欢动画”电影的概念成熟并大行其道的十余年间,动画大片形成的新“套路”,以及其和十余年之前动画电影的老“套路”之间的区别。(注:下文中使用“套路”一词是非贬义的)
最后,双主角模式和悬念式反派相结合,便形成了新“套路”的框架,这一框架可以大致这样看:一方面,电影追求戏剧性的冲突,因而双方主角所在阵营的矛盾常常构成了影片戏剧冲突的主线,这种矛盾可能是显性的,如《疯狂动物城》那样的直接冲突,也可能是隐性的,如《寻梦环游记》那样因代际之间的隔膜和误解形成的矛盾。另一方面,作为合家欢动画又要求一个和谐美满的故事,因此即便可能出现主角(《落凡尘》)或主角的家人(《哪吒之魔童闹海》)牺牲的情况,但双方阵营的矛盾到最后必定会解决。(除非是《狮子王:木法沙传奇》《变形金刚:起源》那样的前传电影)而为了使这一最终和解符合剧情逻辑,则必定需要承认一个前提,即双方本没有你死我活、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因为伪善的反派为了一己私利从中作梗,造作阴谋、欺骗双方,才引起了故事中的种种矛盾。于是,这样的逻辑将最终导向双方联手共同对抗大反派,既可以解决矛盾,又为故事贡献了高潮段落的大场面戏。
在动画诞生的早期,迪士尼是世界范围内少数能做到在院线商业电影长片中稳定、持续产能的动画企业。“古典时代”的迪士尼动画虽也有米老鼠唐老鸭这样的滑稽笑闹卡通片,和《幻想曲》那样的先锋艺术片,但当时主流的院线动画长片主要以童话故事、儿童文学名著的改编为主。从《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到《睡美人》,迪士尼动画在原著基础上只进行轻度改编,改编的程度大多限于更多的动画奇观、歌舞表演或可爱动物的滑稽喜剧,因此,古典时代动画电影的“套路”围绕着真善美战胜假恶丑、平凡人梦想成真等质朴的、面向儿童的叙事规范进行编排。
华特·迪士尼老祖本人过世后,迪士尼进入长期的沉寂期,直到80年代末,迪士尼携一部《小美人鱼》王者归来,重新为院线动画商业片的叙事法则制定新的规范。此时的迪士尼对童话故事的改编堪称大刀阔斧。此后的作品无论原著如何,其故事大多遵循“英雄成长”的“套路”,引入真人影视中的编剧技巧,更加注重主角个人的角色弧光,展现角色在逆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而非古典童话主角常常假借外力,如神仙精灵的魔法,或真爱、勇气引发的奇迹),克服困难,战胜反派,创造自己的幸福,此时角色IP化的商业规范也已逐渐形成。于是产生了《阿拉丁》《花木兰》《狮子王》等我们一代人经典的童年记忆和对动画电影之“常规”的认知。